一汽與東風高層互動頻繁
來源:中國經營報
|
作者:goldportcap
|
發布時間: 2017-03-25
|
2201 次瀏覽
|
分享到:
2月17日,在東風汽車董事長竺延風和一汽集團董事長徐平見證下,一汽集團和東風汽車簽署了共建前瞻共性技術創新中心戰略合作協議。隨著這份合作協議的曝光,一汽和東風能夠進一步合作乃至融合嗎?
1983年到2007年,竺延風在一汽度過了20多年的美好時光,這里的一切對他有著特殊意義。2017年2月17日,56歲的竺延風以東風掌門人的身份回到了一汽,熟悉的辦公樓、熟悉的車間讓他感慨。
雖有濃厚血緣關系,市場競爭的慘烈也讓兩兄弟血拼數十年。這一天,雙方終于走到了一起。2月17日,在東風汽車董事長竺延風和一汽集團董事長徐平見證下,一汽集團和東風汽車簽署了共建前瞻共性技術創新中心戰略合作協議。
隨著這份合作協議的曝光,一汽和東風能夠進一步合作乃至融合嗎?
步步推進
2010年,東風汽車以262萬輛的銷量,超越一汽。這時,竺延風已經上任吉林省副省長三年。昔日的“一哥”,不但被上汽遠遠超越,最終連小兄弟東風也將“一哥”牢牢壓在身下。
從那時開始,東風汽車和一汽的廝殺更趨白熱化。《中國經營報》記者曾經在不同場合參加過一汽和東風組織的活動,兩家企業之間競爭態勢極為明顯。類似“解放壓倒東風”“東風壓倒解放”的字眼,也經常在論壇和媒體中出現。
然而,這一切總有改變的時候。記者根據一汽集團官網和東風汽車官網從2015年開始的新聞進行對比篩查,發現雙方的合作已經在一步步地推進。
早在2015年6月8日至9日,徐平與一汽集團總經理、黨委副書記許憲平率隊的一汽高層訪問團就專程到東風公司進行訪問交流。竺延風在總部與一汽集團高層訪問團進行會談,并陪同徐平實地參觀了東風武漢基地多家單位。彼時,徐平才調任一汽集團剛一個月。眾多棘手難題尚擺在徐平面前之時,前往東風訪問已將合作的意愿顯露無遺。此次訪問過程中,徐平表示,雙方從各種角度看都是志同道合,應加強合作。但是,根據當時官方通報的內容,也對合作進行了一定的限定:“廣闊的市場不僅足夠容納東風與一汽各自的發展,也需要兩家單位進一步加強交流與互動,實現雙方更好的發展。”
至此開始,雙方的交流頻繁。2015年10月20日,一汽集團副總經理、黨委常委金毅率隊到東風公司開展采購業務交流。雙方就整車成本管控、供應商質量管理、采購協同推進等工作展開了業務探討。2015年12月24日,竺延風又會見了來訪的一汽集團總經理助理王剛一行。
一系列交流之后,進入2016年雙方的交流變得更加低調務實。直到2017年2月17日,隨著竺延風率領東風汽車高層訪問一汽,雙方終于實現了重大實質性突破。竺延風在訪問時也刻意提到,東風與一汽一直在積極尋求更加深入廣泛、對雙方發展有著積極意義的合作項目。經過前期在變速箱和發動機等領域的合作交流,雙方決定建立規模更大的合作項目,共建前瞻共性技術創新中心。他說,同時要固化東風汽車公司與一汽的互訪機制,使雙方的合作不斷有新的成果。
“共識”漸落地
開花結果之后,坊間亦認為雙方好事將近。
然而,東風汽車以及一汽集團方面,對于記者提出的雙方后續是否會加速重組的問題選擇了回避。汽車行業知名評論員張志勇也認為,雙方合并的難度極大,并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實現的。
其實,細細咀嚼一汽官網上發布的內容看,雙方在表達合作意向之時,也刻意留出空間。徐平表示,這次訪問也是雙方開啟未來合作的訪問,使雙方的發展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通過互訪加強合作,通過深化合作,增強彼此競爭力,取得豐碩成果,共同比翼齊飛。“共同比翼齊飛”,與2015年6月徐平率團考察東風汽車時官方定調的“廣闊的空間不僅足夠容納東風與一汽各自的發展”意義上幾乎一致,都在強調著各自的發展。當然,合作的加深,從“各自發展”到“共同比翼齊飛”,雙方的關系也至少從字面上顯得更加緊密。
而合作內容也已深入到汽車業發展的核心:從變速箱到發動機領域,進一步拓展到前瞻共性技術創新中心。汽車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合作,其實早在2010年一個著名的“長春共識”就已經定調極高。然而,7年時間過去,“長春共識”還停留在“共識”。
2010年7月16日,在第七屆中國(長春)國際汽車博覽會期間,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在長春召開中國汽車技術峰會,并發布了13家國內車企達成的“中國汽車技術首腦峰會長春共識”。根據披露的信息,“長春共識”共包括十個方面:掌握核心技術提升開發能力;支持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零部件企業;推動技術管理機制創新;以新能源技術發展為契機,推動新能源汽車、汽車電子等核心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加強后備人才隊伍培養;健全與國際標準接軌的技術規范;發揮政、產、學、研、用的合作資源;培養活躍的學術氛圍;建立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研究機制;加強與相關產業的技術合作。與會的十三家車企包括了一汽、上汽、東風、長安、北汽、吉利等。按照當時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付于武所言,中國汽車企業需要從標準合作、技術、質量、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建立行業共享的信息平臺。
但是,沒有約束力的“共識”,最終讓位于企業之間更加激烈的競爭。此次一汽和東風的合作,多年來國內車企技術創新合作或許能夠得到進一步推進。“長春共識”也熬到了曙光初現。
水到渠成
技術合作背后,一汽和東風未來的合作或將在國家意志下實現推進。
從2000年以來,中國車企幾次重大重組,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著地方政府和國家層面意志。2007年,上汽和南汽合并,是在國家發改委和國資委的主導下進行的。但是,這一過程中地方政府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江蘇地方也有意讓上汽來重組。時任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對推動南汽集團與上汽的合作頗為重視。2007年8月,上汽與南汽重組談判陷入僵局之時,他親赴南汽集團提出,創業創新與聯合重組是中國汽車行業發展的大趨勢。正是在地方政府的努力下,上汽和南汽最終實現了重組。
而在2009年,中國長安重組哈飛和昌河,則是體現國家意志的范本。由于中國長安與哈飛及昌河,均有央企背景,母公司分別為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和中航工業集團。彼時,重組背景主要有兩個原因:當時,中航工業集團要為制造大飛機進行攻堅,同時進一步鞏固航空領域的優勢,卸掉漸漸成為負資產的哈飛和昌河迫在眉睫。
此外,2009年年初,國務院發布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鼓勵企業間進行兼并重組。規劃目標的第四條明確提出,通過兼并重組,形成2~3家產銷規模超過200萬輛的大型汽車企業集團,4~5家產銷規模超過100萬輛的汽車企業集團,產銷規模占市場份額90%以上的汽車企業集團數量由目前的14家減少到10家以內。
兩大原因之下,由于中國兵裝集團和中航工業集團同屬軍工企業,兄弟好協商。最終,2009年11月,中國長安實現了重組哈飛和昌河。
相對于這兩次重組的體量,一汽和東風已經是另外的量級。數據顯示,2016年,一汽和東風產量分別為427萬輛和310萬輛。然而,2016年已經有大眾、豐田、通用三家車企過千萬輛。顯然,一汽、東風與排名靠前的跨國車企集團相比,差距依然非常大。
根據2016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國車企有六家入圍世界五百強。數據顯示,一汽和東風營業收入分別為628.524億美元和828.167億美元。雖然,東風汽車已經在世界五百強排名中,汽車行業排名到第11位。但是,相比排名第一的大眾汽車2365.998億美元,差距也甚大。
結合一汽和東風的目標,兩者一旦實現融合,不難在2025年實現在全球車企中領先的地位。東風汽車“十三五”規劃顯示,到2020年,產銷規模高質量跨越560萬輛;新能源銷量目標30萬輛以上。一汽集團則預計到2020年總銷量為450萬~500萬輛,市場份額目標為15%以上。
當然,兩者簡單相加到2020年就可以實現千萬級體量的規模。但是,一汽和東風汽車旗下眾多的品牌整合,合資企業之間的關系如何協調,上市公司之間同業競爭關系如何調整,都將在后面考驗一汽和東風管理層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