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期機構治理變局考:機構私募“雙趨嚴”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作者:goldportcap
|
發布時間: 2016-03-04
|
1601 次瀏覽
|
分享到:
從去年底對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的抽查,到對一些存在違規行為類機構采取處罰措施,再到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的登記備案,種種跡象預示著一個新的機構監管周期正在到來。轉折點是李超的上任。防范風險成為新監管周期的核心,針對機構和私募基金的從嚴管理未來將成為一項常態化工作。可以想見的是,無論是對機構的檢查,還是對私募備案的規范,都會被常態化和制度化。
從去年底對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的抽查,到對一些存在違規行為類機構采取處罰措施,再到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的登記備案,種種跡象預示著一個新的機構監管周期正在到來。轉折點是李超的上任。防范風險成為新監管周期的核心,針對機構和私募基金的從嚴管理未來將成為一項常態化工作。可以想見的是,無論是對機構的檢查,還是對私募備案的規范,都會被常態化和制度化。
在當前的監管力度下,除了業務規范度等過程監管外,涉及證券期貨類機構各項業務資格的準入或將更加審慎,而部分類型的證券期貨機構牌照的核發也將趨于嚴格。
兩會之際,有關重塑金融監管體系的關注正在增多,而自2015年9月份的半年至今,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的監管力度或也正被不斷加強。
從去年底對25家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的抽查,到對民生證券、興業證券等一些存在違規行為類機構采取處罰措施,再到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的登記備案,種種跡象預示著一個新的機構監管周期正在到來。
值得注意的是,與機構、私募監管升級同步到來的,正是去年9月份證監會副主席李超的赴任,并在人事分工安排下開始了對證券期貨經營機構以及私募基金業務的分管。業內人士認為,該分工落實后,對于明確權責、嚴管機構起到了作用。
有接近監管層人士表示,針對機構和私募的從嚴監管,一方面得益于證監會人事調整后新領導的到位落實,另一方面也與推行資本市場改革背景下,監管轉型的內在需求有關。
業內人士指出,在監管層對證券期貨類機構貫徹更加嚴格的監管邏輯后,相關規范措施或將成為新階段的機構監管新常態;在表現形式上,除對具體業務創新的風險、合規重點監控外,業務資質、部分機構牌照核發等事項也將進一步從嚴。
機構、私募雙雙從嚴背后
自去年四季度以來,針對證券期貨類機構的監管力度正在不斷趨嚴。
去年12月4日,證監會宣布以“問題和風險”為導向對25家證券期貨機構進行了抽查,而此次檢查也被部分業內人士視為機構監管從嚴的標志事件。
“來執行檢查工作的并不是證監會的人,是基金業協會的,但是還是查的好細,問了不少問題,有一些嵌套類產品被重點查問了。”經歷過年底機構檢查的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現在普遍感覺機構的監管正在越來越嚴格。”
“當時被抽查的大多是業務規模做的比較快,或者體量大,比較容易暴露風險的。”一位接近監管層的券商經紀業務負責人王豐(化名)表示,“其實規模做多了,風控跟不上,合規上或多或少會有瑕疵,而這次檢查一定程度也是沖著這個來的。”
無獨有偶,2月份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管理也被進一步收緊;基金業協會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要求私募基金提交相應《法律意見書》,且空殼私募以及投顧類私募將被按規核銷。
有業內人士猜測,機構和私募業務監管的升級,與去年9月以來的證監會人事調整后的監管新舉措有所關聯。
“分管機構的新副主席李超可能比較注重問題的發現和風險的防范,因此在監管政策落實上也比較嚴格。”一位接近中證協的券商人士表示,“去年股災中許多機構的合規問題被暴露出來,而近半年的整頓、規范措施則在增多。”
去年9月15日,原外管局副局長李超被國務院任命為新的證監會副主席,而在次日,原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因涉嫌違紀被帶走調查。
張育軍曾是分管機構的證監會官員,而在落馬后,其工作也被李超所接手;根據后來形成的證監會分工,李超所負責的正是機構部和私募部的分管工作,同時對接證券業、期貨業和基金業三大行業協會,并與另一位副主席姜洋互為AB角。
在業內人士看來,對證券期貨機構風險監管的疏忽,是造成去年A股杠桿過高下出現劇烈震蕩現象的原因之一,因此強化機構監管有其必要性。
“原來監管機構主要是由張育軍負責,當時由于行業處在創新熱潮中,搞了很多金融創新,包括HOMS系統等,也的確出現了一些機構杠桿過高,與私募基金、場外配資公司違規合作的現象。”前述接近中證協的券商人士表示,“對這類潛在的違規業務加強監管,在股災之后有很現實的必要性。”
監管趨嚴路徑
事實上,針對機構與私募基金的從嚴監管,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震懾效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在去年底的一輪機構檢查中,由于部分機構被發現存在合規問題,而有可能被監管部門采取相應的監管措施。
“我們現在很怕因為這些問題而被暫停資格,那樣許多業務就會受到影響,現在希望如果做暫停措施,也能把時間往前提,這樣暫停的時間就短一些。”一家檢查中被發現問題的基金公司人士坦言。
而彼時更有機構為應對檢查,對一些認定上存在爭議的操作進行了叫停和賬戶注銷處理。
“之前有些兩融、新三板賬戶有疑似墊資開戶的行為,我們針對這些賬戶都進行了核銷。”25家被查機構中的一家券商人士告訴記者,“其實這些情況對營業部來說都是掌握的,但因為要應對監管,所以這些擦邊球的操作都被合規部要求進行清理。”
而據業內猜測,此番針對機構和私募基金的從嚴管理或并非一時起意,未來或將成為一項常態化工作。
“無論是對機構的檢查,還是對私募備案的規范,可能都會被常態化和制度化。”深圳一家基金子公司中層人士表示,“因為機構監管是個比較動態化的事情,單次的檢查并不能把所有問題都搞清,所以估計未來會進一步完善長效動態的監管機制。”
也有觀點擔心,高壓的機構監管政策是否會對業務創新帶來影響,但有業內人士認為,近幾年的券商創新大會已為證券期貨類機構釋放了較多的制度紅利,而現階段更重要的是對創新活動增加后的風險約束。
“從2012年一直到2014年,一直都有創新大會,而且創新的成果也比較明顯,但2015年就沒有開,不能說單純是因為股災,機構各類業務的創新其實也到了一個應該規范的時期,否則未來暴露的問題會更大。” 王豐指出。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在當前的監管力度下,除了業務規范度等過程監管外,涉及證券期貨類機構各項業務資格的準入或將更加審慎,而部分類型的證券期貨機構牌照的核發也將趨于嚴格。
“有的類型的機構牌照在短時間之內做大了很多的業務規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跨業的監管套利現象。” 王豐表示,“從供給端從嚴的限制這類機構牌照其實也是一個規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