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宏觀經濟因疫情承受巨大壓力,“擁抱變化、尋求機遇”成為貫穿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的主旋律。第16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8月10日-12日于杭州舉行,政府領導、知名經濟學家、企業家、投資大咖與主流財經媒體從政策、產業方向、投資趨勢等視野洞察中國投資新動向。
會上,紫金港資本董事長陳軍博士就“專精特新,做強實體,為中國經濟筑基”發表觀點。陳總指出,中國產業升級從提升效率向產業鏈完善轉變,“專精特新”企業擁有廣闊投資前景,新材料、新能源、半導體、智能制造等賽道熱度不減。未來紫金港將持續發力生物醫藥等領域,堅持“投早、投小、投好”,控制投資節奏,助被投企業穩步成長。
紫金港資本董事長陳軍博士
(紫金港資本陳軍博士接受采訪)
以下為訪談問答實錄。
問:近期出臺的小巨人名單有500余家,在名單當中,創投機構有哪些投資機會?
陳軍:我們過往較為關注科技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從去年開始國家關注“專精特新”的科技“小巨人”。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大部分“專精特新”企業以細分領域精密制造或創新為主。對創投機構而言,在中國有潛在發展空間而長期未攻克的方向或者細分領域中,持續尋找潛在的未來行業龍頭,我覺得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力方向,其實紫金港一直往這個方向上走。
問:今年創投機構面臨用資難的問題,想請教一下紫金港的投資方向是否發生轉向?
陳軍:紫金港一直沿“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去年“專精特新”名單公布的時候前三批里面大概1千家,我們投資的上榜企業有5家。細分行業上,我們主要投受國家支持鼓勵的戰略新興產業,比如材料、半導體裝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這些領域互相有交叉和重合。
問:當前,在一級市場或二級市場回報的投資賽道,以及在整個產業鏈上,新能源創業企業是市場關注的焦點。想了解一下,在當下這么火爆的市場,這種項目的估值大概是多少?在今年上半年或者到目前為止,紫金港有沒有投新能源?
陳軍:估值這個問題見仁見智,每家機構站在不同角度,有些標的可能起步一兩億,或者三五十億都有。有些還處在早期階段,比如我們近期接觸到一個納米纖維素的企業,主要提高隔膜性能方面的產品,他們的估值目前還很便宜。
賽道熱有熱的邏輯。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有幾個發展節點,一個是國內市場占有率為5%左右,我印象中三四年前突破了這個臨界點,當時有一些龍頭企業開始跑得特別快。另外一個節點是中國的市場占有率突破20%。我相信目前在街上基本上每十輛車里面有兩輛以上是新能源車,尤其是對新購車的年輕人,這里面當然包含金融、消費習慣等的推動等。新能源車從下游強烈的需求牽引整個產業鏈尤其上游材料都供不應求,因此這個熱確實反映出消費者的真實需求。
其次,中國在新能源產業鏈的發展上已占有先發絕對優勢。雖然可能在電控、IGBT、車機芯片、控制軟件等細分領域,中國仍然在追趕或突破。從上游的鋰礦、材料、正負極、零部件來說,中國企業競爭力都是非常強的。我投新能源的時候是比較早,包括十幾年前投的負極材料貝特瑞等等。新能源產業鏈后面將疊加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等。對創投機構來說,我相信每家機構都在做布局,紫金港仍然是堅持投早、投小、投好。
問:除傳統的VC/PE布局整個新能源大的賽道之外,產業資本同樣積極布局,請問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有些機構人稱其目標是他要投的比CVC更早,再把這個項目推給CVC,其中有一定的競合關系,您是怎么看待這種現象?
陳軍:每家機構都有自己的投資邏輯、核心競爭力和區域優勢。就紫金港而言,首先我們的團隊較早介入新能源和光伏領域,具有較強的產業資源。我們其實不關心有沒有別的機構參與,或者有沒有產業資本加入。我們比較關注的是這個技術和被投團隊是不是被證明在未來5—8年具有競爭力。其次,看團隊是否有把企業從小做到大的能力和團隊精神,最后才是產業資源的整合能力。
大部分大企業的內部創業都會面臨難題。創業存在不確定性,而企業做成大公司有自身穩定的產業邏輯。創新往往從小公司開始,大公司內部很難孵化出完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產品。整個創投圈同樣如此,每家機構在一些領域都有非常優秀的投資邏輯。紫金港比較堅持“陪跑”這個投資思路,我們喜歡投完企業后反復投和持續服務,希望它在5—8年內處于該領域的領先地位。
問:比“小而美”規模稍大的隱形獨角獸,可能涉及未來遇到資本市場天花板的問題。投資人還是要追求財務回報,您如何考慮這個問題?
陳軍:隱形冠軍是歐洲提出的一個概念,他們要求企業達到10億歐元的收入,可見隱形冠軍的標準并不低。所以我覺得國家級“專精特新”總體標準也不應該低,未來“專精特新”的標準可能越來越嚴。很多現在“卡脖子”的技術或產品并不意味著五年以后仍然被卡。紫金港目前投資兩條線,一是做國內和世界上最好的東西,例如在生物醫藥比如合成生物和基因治療等領域尋找優秀科學家落地最好的產品。二是做國產替代里面的前三位,比如光伏,鋰電和半導體。我們進入鋰電賽道將近20年,所投企業逐漸成為該領域具有話語權的公司。
問:當“專精特新”出臺后,大家會聯想到歐洲獨角獸這個概念,才有找水下項目的說法,您怎么看?怎么判斷一個團隊是否有能力找到水下項目?
陳軍:我們并不希望團隊規模過分膨脹,現在紫金港團隊有20多人,但在每個領域里面出去的合伙人都具備較好的能力。當前我們把投資壓力往前移,盡量讓合伙人能夠獨自在一些領域找到一些好的東西。
對于“水下項目”,我們不建議投僅有一個概念、一張紙,或者所謂帶著很強光環出來創業跟投資機構要一筆很多錢的項目。此外,我們不傾向投可能持續燒錢的項目,不管是AI還是其他熱門賽道項目。按照我們的能力,會與合伙伙伴每年按部就班設立一些基金,盡量把紫金港的項目資源和基金資源用好管好。
問:請問浙大系的創業者和投資人的生態是什么樣的情況,基金和學校研發如何參與進來?浙大這一批投資人和創業者有何種特質?
陳軍:其實創投這個行業,原則上要比銀行或別的擔保機構承擔更多的風險。校友圈、熟人圈消除信息不對稱,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因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紫金港在選擇投資區域上有個雙灣策略,以杭州灣和深圳灣為主,這兩個地方具有很強創業者特質。杭州和深圳非常像,年輕人多而且他們喜歡創業,這個是浙大整個投資圈的特點。浙大有國內第一個ITP班,幫助工科學生創業。整個班的創業率大概為26%,在班里已經涌現一批上市公司。
問:最近發現做自動駕駛和生物學這一塊很多是清華,浙大會有這種產業屬性嗎?浙大創業在哪幾個產業和細分領域比較多?
陳軍:浙大強的工程學科和清華有很多重疊之處,如計算機、材料、化工、生物工程等。在半導體硅材料、光學等領域,浙大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比如海康、舜宇等公司都算是在這些領域的優秀浙大系企業。同時,基本上在每個細分領域都能看到一些非常優秀的浙大企業家。浙大還有一個特點,浙大的教授們喜歡創業。
問:“科學家創業”這個話題討論了十幾年,您如何看待這個議題?
陳軍:“科學家創業”最近兩年的確是個熱門話題。我認為紫金港在投科學家項目上是有些經驗,但這些經驗能否復制我認為仍有很多未知。在中國,未來20年將面臨和需要很多重大技術上的突破,而不再僅是組織結構的變革。例如國家大力倡導的光刻機、基礎材料,生物工程等核心技術。對于科學家創業帶來核心技術上的創新,未來科創板等資本市場會給予較多支持,同時推動科學家成功創業較為理想的組織結構是“企業家+科學家”的組合,或者是有優秀企業家特質的科學家,我們也在持續幫助被投企業做這些調整,目前來看效果還不錯。
問:過去紫金港投醫療類和制造業的企業,現在有一些新的賽道。對于紫金港來說,哪些賽道具有較大的確定性?疫情后,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募資更為困難,對紫金港募資有沒有影響?對未來團隊投資決策會不會有影響?
陳軍:在行業上,我們的80多家企業將近30家生物醫藥企業。我始終認為中國生物醫藥是相對開放的,很多東西可以做到“first-in-class”。中國現在研發具有創新性并逐步與國際同步,相較于半導體,我認為生物醫藥相對來說沒那么內卷。基于大健康的概念,我們比較看好生物醫藥,今年還繼續在這個賽道下重注。
第二大賽道——新能源和儲能。在“碳中和”大背景和世界級的趨勢下,低碳、環保是目前全球都在尋求的一個方向。鋰電子和光伏充當先鋒,很多新領域都會圍繞他們展開。未來十年或以上,我覺得能源和“碳中和”賽道充滿機會和機遇。
針對第二個問題,紫金港會控制節奏,將一些可投可不投的項目決策周期投的更長。相對來講,今年投融資環境是比以前惡劣。疫情延續到第三年,所謂“再而三,三而竭”,創業者的精神到達一個臨界點。因此,今年我們團隊新增了一個任務,協助被投的初創企業對接后續的一兩輪融資,保證他們在這個環境下持續獲得資金資源。另外也在通過設立基金等保證未來幾年我們兜里有充足的“彈藥”,加注前期所投項目,或繼續尋找優質項目進行投資。
來源 | 網易廣東創投